共担防艾责任、共享健康权利、共建健康中国
今年是第30个世界艾滋病日。主题是“我的健康,我的权利”。
世界卫生组织将每年的12月1日定为世界艾滋病日,是因为第一个艾滋病病例诊断于1981年12月1日。1988年1月,世界艾滋病日由全球卫生部大臣在关于艾滋病预防计划的高峰会议上(World Summit of Ministers of Health on Programmes for AIDS Prevention)提出。从此,这个概念被全球各国政府、国际组织和慈善机构采纳。
自世界第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发现至今,短短30多年间,艾滋病在全球肆虐流行,已成为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和社会问题,引起世界卫生组织及各国政府的高度重视。
在地球上,平均每分钟都有一个孩子死于艾滋病,有超过1500万的儿童因为艾滋病而失去父母。中国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数在全球居第十四位,更以每年百分之四十的速度递增。
截止2017年7月31日,中国全国报告现存活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AIDS病人72.8万余人,其中HIV感染者42.5万余人,AIDS病人30.2余人。报告死亡22.3万余人。
2017年9月25日至28日,中国性病艾滋病防治协会2017年艾滋病学术大会召开。2000多名来自国内外多学科领域专家学者与各界代表相聚广州,就艾滋病及相关疾病防治研究最新信息、成果与进展进行了为期4天的交流,并就相关问题及挑战进行了深入探讨。
多年来,我国艾滋病防治工作成效显著,特别是在诊断、治疗和母婴传播阻断方面的工作受到了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的高度评价。但同时也面临着艾滋病疫情形势严峻、防控难度不断加大、社会力量参与有待加强等问题与挑战。如,防治工作中新老问题和难点问题并存,防治任务更加艰巨。尚有一定数量的感染者和病人未被检测发现,性传播成为最主要传播途径,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感染率持续升高,青年学生感染人数增加较快,卖淫嫖娼等违法犯罪活动、合成毒品滥用及不安全性行为在一定范围存在等诸多因素加大了艾滋病传播风险,社交新媒体的普遍使用增强了易感染艾滋病行为的隐蔽性,人口频繁流动增加了预防干预难度。部分地区和部门对防治工作重视不足,政策落实不到位,防治技术手段有限,防治能力尚不能满足工作需要,社会组织等社会力量参与防治的作用发挥还不够充分,仍需要长期不懈做好艾滋病防治各项工作。
避免无保护的性行为是当前预防艾滋病的最有效疫苗,特别强调不幸感染艾滋病毒后应该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国家遏制与防治艾滋病“十三五”行动计划提出,男性同性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相关危险行为要减少10%以上,其他性传播危险行为人群感染率控制在0.5%以下。参加戒毒药物维持治疗人员年新发感染率控制在0.3%以下;夫妻一方感染艾滋病家庭的配偶传播率下降到1%以下。艾滋病母婴传播率下降到4%以下;经诊断发现并知晓自身感染状况的感染者和病人比例达90%以上。符合治疗条件的感染者和病人接受抗病毒治疗比例达90%以上,接受抗病毒治疗的感染者和病人治疗成功率达90%以上,累计接受中医药治疗的人数比2015年增加一倍。实现这些目标,任重道远。
近年来,在国家和省政府的关心支持下,在各级各部门的共同努力下,艾滋病疫情快速蔓延的势头得到了有效的控制,但学校尤其是高等院校艾滋病防治出现了新的情况。由于在校青年学生性健康知识薄弱,自我保护意识不强,青年学生感染报告数呈逐年上升趋势。在校青年学生对隐私行为心存疑虑,对隐私保护需求强烈,对现有实名制免费HIV检测接受度不高,所以传统的防治理念与策略必须调整与补充。
山东大学(威海)在领导重视,各部门密切合作情况下,对学校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病人的存在现实有了充分认识,加强了艾滋病的防治宣传,对新生,人手一份艾滋病防治手册,并与学生处联系以院系为单位组织学生观看艾滋病防治知识的视频,学生志愿者也积极行动,义务做艾滋病防治的宣传教育。学校在校园内的重要地点设置了避孕套免费自动领取机,校医院组织专业人员举行相关讲座,某种程度上,在学生群体中强化了艾滋病的防治意识。
从2017年艾滋病学术大会上了解到的信息,使我们看到了人类攻克艾滋病的希望。我国政府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动员了各行各界的力量,调集了科研、临床精英,从艾滋病的诊断方法,各种试剂的利用,药物的配置使用,使用方法,时间,效果,副作用,艾滋病的同性性传播、异性传播、母婴传播、吸毒传播、输血传播的阻断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
我们要进一步加大校园艾滋病防治宣传力度,从自身做起,关爱健康,做好性生活的防护,强调艾滋病早诊断早治疗的重要意义,一旦有不洁性生活,及早去疾病防控中心检测(免费),一旦发现HIV病毒携带或为艾滋病人,尽早接受治疗(免费);保护隐私,严格保密意识,尊重、关爱艾滋病病毒携带者和艾滋病人及其家人,保障其合法权益。
2017-11-28